为表彰在当代铸造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在我国铸造行业发展中做出卓越贡献的铸造工作者,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自2011年起设立“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中国铸造杰出贡献奖”,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负责在全国铸造界组织开展评选工作,并在每年的“中国铸造活动周”上举行盛大颁奖典礼,对获此殊荣的获奖者予以表彰,旨在推动我国铸造科技进步,促进铸造产业发展。
“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中国铸造杰出贡献奖”颁奖典礼
首届“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周尧和院士
周尧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冶金专家、铸造专家及教育家。1927年生于北京,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53年被选派去原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攻读研究生,1957年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国,现为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8-1991年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理事长,国际铸造学会执行委员,1993年任国际铸造学会主席,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当选亚太地区材料科学院院士。
作为铸造界的领军人物,周尧和院士在凝固理念、铸件成型控制、深过冷快速凝固及生态材料等诸多方面学术成就斐然,业绩卓著:
中国铸造学科的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担任国际铸造学会主席的第一位中国人
首位代表中国参加国际铸造会议的中国官方论文的作者
领导建立了铸造领域的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位铸造学科博士
201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授予他首届“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
首届“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
正如颁奖词所言,周尧和院士是“一位令人仰慕、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一位令学子追随、功勋卓著的一代宗师;中国铸造界的一面旗帜,中国科技界的一份骄傲。”
一、主要成就
周尧和院士自1957年回国后执教于西北工业大学,一直致力于我国的铸造事业的发展:
● 20世纪60年代,开创了液态金属停止流动机理的研究,提出金属液充型能力的计算方法,利用绝热涂料解决了航空大型薄壁铸件的“欠铸”问题,被收入我国高校教科书。
● 20世纪70年代,提出用效能系数估算保温冒口效益的新方法,并研制出新型保温材料,使铸钢实收率提高2 0 %,在全国推广后,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20世纪80年代,主持了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大型铸件凝固组织控制”,采用计算机模拟和物理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在优化浇注系统和外冷铁设计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其宏观偏析形成机理与控制研究被鉴定委员会认定为国际先进水平,成功解决了葛洲坝大型水轮机叶片及30万千瓦发电机组高压外缸铸件的质量问题。
● 主持发明的“调压成型精铸法”,可以清晰地铸出局部厚度为0.5mm的铝合金铸件,实现了轻合金超薄壁异型构件的高精度成形,获国家发明专利。该方法在精密机械、航空航天、电子和通讯领域显示出不可替代的技术优势。
周尧和院士在凝固与晶体生长理论研究方面也卓有建树:
● 在国内率先建立了透明模型合金凝固与晶体生长实时观测实验室,逐步建立起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精度实验观测与控制系统,在国际上较早地考察了凝固过程非稳态行为。
● 主持的“ 旋转热场和快速对流对枝晶生长形态的作用” 的研究结果, 得到国际凝固界的较高评价和引用。
● 建立了大体积液态金属深过冷快速凝固的理论框架,在液态金属深过冷快速凝固的热力学、动力学及其亚稳相形成等方面取得了令国际瞩目的研究成果。
● 将现代凝固理论与技术拓展到无机化合物、聚合物和生物晶体研究领域,开发和制备出多种新型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
● 领导建立了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1997年在国内率先倡导发展集约化绿色铸造,建立了生态材料学研究室。
二、教育贡献
周尧和院士是国内著名的教育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生导师。已培养博士53名,硕士34名,他的学生们已是业界的中坚力量,其中7人为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6人获德国洪堡研究基金,1人被评选为全国模范教师,1人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余人在国内外担任教授,可谓桃李满天下。
重要著作
《周尧和院士文集》精选了周尧和院士及其指导下的研究团队50年间在国内外重要会议和期刊上所发表的部分代表性论著。对从事物理冶金、凝固理论和技术研究的科研、教学和工程技术人员有重要价值。
周尧和院士寄语
周尧和院士始终心系中国铸造业的发展,建议从事铸造业的同行们:
心怀祖国,放眼世界;
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
掌握基本的哲学原理,敢于挑战权威。
为表彰在当代铸造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在我国铸造行业发展中做出卓越贡献的铸造工作者,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自2011年起设立“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中国铸造杰出贡献奖”,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负责在全国铸造界组织开展评选工作,并在每年的“中国铸造活动周”上举行盛大颁奖典礼,对获此殊荣的获奖者予以表彰,旨在推动我国铸造科技进步,促进铸造产业发展。
“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中国铸造杰出贡献奖”颁奖典礼
首届“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周尧和院士
周尧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冶金专家、铸造专家及教育家。1927年生于北京,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53年被选派去原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攻读研究生,1957年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国,现为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8-1991年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理事长,国际铸造学会执行委员,1993年任国际铸造学会主席,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当选亚太地区材料科学院院士。
作为铸造界的领军人物,周尧和院士在凝固理念、铸件成型控制、深过冷快速凝固及生态材料等诸多方面学术成就斐然,业绩卓著:
中国铸造学科的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担任国际铸造学会主席的第一位中国人
首位代表中国参加国际铸造会议的中国官方论文的作者
领导建立了铸造领域的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位铸造学科博士
201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授予他首届“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
首届“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
正如颁奖词所言,周尧和院士是“一位令人仰慕、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一位令学子追随、功勋卓著的一代宗师;中国铸造界的一面旗帜,中国科技界的一份骄傲。”
一、主要成就
周尧和院士自1957年回国后执教于西北工业大学,一直致力于我国的铸造事业的发展:
● 20世纪60年代,开创了液态金属停止流动机理的研究,提出金属液充型能力的计算方法,利用绝热涂料解决了航空大型薄壁铸件的“欠铸”问题,被收入我国高校教科书。
● 20世纪70年代,提出用效能系数估算保温冒口效益的新方法,并研制出新型保温材料,使铸钢实收率提高2 0 %,在全国推广后,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20世纪80年代,主持了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大型铸件凝固组织控制”,采用计算机模拟和物理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在优化浇注系统和外冷铁设计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其宏观偏析形成机理与控制研究被鉴定委员会认定为国际先进水平,成功解决了葛洲坝大型水轮机叶片及30万千瓦发电机组高压外缸铸件的质量问题。
● 主持发明的“调压成型精铸法”,可以清晰地铸出局部厚度为0.5mm的铝合金铸件,实现了轻合金超薄壁异型构件的高精度成形,获国家发明专利。该方法在精密机械、航空航天、电子和通讯领域显示出不可替代的技术优势。
周尧和院士在凝固与晶体生长理论研究方面也卓有建树:
● 在国内率先建立了透明模型合金凝固与晶体生长实时观测实验室,逐步建立起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精度实验观测与控制系统,在国际上较早地考察了凝固过程非稳态行为。
● 主持的“ 旋转热场和快速对流对枝晶生长形态的作用” 的研究结果, 得到国际凝固界的较高评价和引用。
● 建立了大体积液态金属深过冷快速凝固的理论框架,在液态金属深过冷快速凝固的热力学、动力学及其亚稳相形成等方面取得了令国际瞩目的研究成果。
● 将现代凝固理论与技术拓展到无机化合物、聚合物和生物晶体研究领域,开发和制备出多种新型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
● 领导建立了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1997年在国内率先倡导发展集约化绿色铸造,建立了生态材料学研究室。
二、教育贡献
周尧和院士是国内著名的教育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生导师。已培养博士53名,硕士34名,他的学生们已是业界的中坚力量,其中7人为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6人获德国洪堡研究基金,1人被评选为全国模范教师,1人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余人在国内外担任教授,可谓桃李满天下。
重要著作
《周尧和院士文集》精选了周尧和院士及其指导下的研究团队50年间在国内外重要会议和期刊上所发表的部分代表性论著。对从事物理冶金、凝固理论和技术研究的科研、教学和工程技术人员有重要价值。
周尧和院士寄语
周尧和院士始终心系中国铸造业的发展,建议从事铸造业的同行们:
心怀祖国,放眼世界;
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
掌握基本的哲学原理,敢于挑战权威。